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不松的状态。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 ?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引领和内力灌充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拳中的知觉功夫。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一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则为用,重在知人。能知觉,方能见人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