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惊叹的作品,在实践中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清晨的阳光掠过教室窗棂时,总有些细碎的墨香在空气里流转。张诚校长在教学楼走廊尽头立了面文化墙,上面的《论语》竹简拓片被晨光镀上金边,像一枚枚古老的钥匙,正悄悄拧开现代教育的新门扉。诗词课总在露水未干的清晨。李老师铺开《诗经》选篇,指尖划过“蒹葭苍苍“的字迹,忽然问:“谁见过真正的芦苇荡?“后排男生举起手机要搜图片,却被她笑着摇头:“且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留白处才是中国人的浪漫。“于是孩子们放下电子设备,在平仄韵律中想象河洲之上的雾霭,在“呦呦鹿鸣“里触摸先民对贤者的渴慕。那些被数字化压缩的情感,在宣纸页间舒展成连绵的山水,让“仁““信“二字不再是德育手册上的铅字,而成为胸腔里温热的脉动。
书法教室的窗台上养着青苔。张校长特意选了粗陶笔洗,里面盛着从校园古槐树下舀来的雨水。五年级的小雨总把“永“字八法写得歪歪扭扭,书法老师却蹲在她身边,用狼毫在毛边纸上示范:“你看这''磔''画,像不像燕子斜斜掠过湖面?“女孩忽然想起上周在非遗馆看到的汉砖拓片,那些奔马的线条竟与笔锋走势如此相似。当她终于在第七次尝试中写出流畅的捺脚时,发现掌心的汗渍已洇湿了笔杆——原来专注是有温度的,如同古人在竹简上刻下第一笔时的郑重。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