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扩张势力;宋朝承平日久,君臣懈怠,庸碌无为,既缺乏危机意识,坐视西夏壮大,又缺乏改革精神,因循守旧,面对“冗兵”现象,不敢大刀阔斧改革,军队人数虽多,却军备松弛,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反观西夏,经过李继迁的奋力打拼,李德明的韬光养晦,李元昊的锐意进取,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壮大,已经具备了与宋朝掰手腕的实力。蓄谋已久的西夏一旦猝然发难,宋朝自然猝不及防。
西夏的发难并非毫无征兆,李元昊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废宋朝赐的姓氏、名号,对内不用宋朝年号,下“秃发令”,禁止国民留长发;大举动员,在宋辽边境部署重兵,释放出出称帝独立、对外作战的强烈信号。即便从1038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开始算起,到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中间也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李元昊遣使上表,要求宋朝承认其皇帝称号,野心昭然若揭。
如果宋朝在李元昊继位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保持足够警惕,做出相应准备,制定一个统一明确的对夏策略,应该不至于像后来败得那么惨。但宋朝统治集团分成两派,在如何对待西夏是和时战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有的主张安抚,有的主张备战。宋夏战争爆发前夕,宋朝以夏竦、范雍经略西北边事,夏竦提出“缮兵壁垒,修利器械,约束将佐,控扼险阻”的长期防御方针,但宰相张士逊等人却妄想速决战,一举剿灭西夏。宋仁宗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他优柔寡断,面对大臣的争执首鼠两端,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出明确意见,也统一不了思想,坐失抓住战役主动的良机。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