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课程一旦开始,听课的人就忍不住给吸引了。果然,这堂课叫做《甲骨文鉴赏》,真是一点都不错。周至首先展示了一幅图,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就是传说里仓颉创造的文字,立在仓颉庙里,据说孔子都没有破解出来,叫做“鸟迹碑”,就是传说里导致“天雨粟,鬼夜哭”的那部分。这个碑文一共二十八个字,虽然真实性值得商榷,但是其构字的大约意思,也差不多能够看出是根据汉字的组字法模拟出来的。仓颉碑不靠谱,但是有一样东西却非常靠谱,那就是甲骨文。一堂课周至讲了两个字,一个中,一个国。中,甲骨文有三种写法,第一种写法像旗之形,竖笔像旗杆,中间一个口字像旗幅,上下各两条飘带状的笔画,像旗斿。为什么这样写就代表“中”这个概念呢?因为古代军队,大旗立于中军,作为四方军队的号令标志。第二个写法,和现代的中字很像,省略了上下各两条飘带状的笔画,解释字形的说法,是那个口,在甲骨文里有“地方”之意,在这里代表军寨。旗杆穿军寨中心而过,而上下两端到军寨的距离相等,代表了“中”的概念。第三个也和现代中字类似,不过上面竖画的起点上多了一横,而竖画的下部多了两个短横。这个字形的代表的是一支箭射透标靶,穿到了标靶背后的墙上,意思却不在是“中国”的中,而是“中标”的中了。因此从甲骨文来判断,中其实一开始是两个字,一个代表“中央”的意思,一个代表“击中”的意思。或者是这两个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因此在后来的文字流变当中,渐渐的就合二为一了,变成了字形不同,而文义可以混用,其实就成了一字多义多型了。这个从文字流传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其后的金文当中,三例字形依旧存在,可是到了战国,就由三例省略成了两例,第一例的写法不见了。而且这两例当中,射击中的写法,主要在秦简里多见,而军营中央的写法,却在楚国绢书里多见。篆文承自战国文字,古文承自秦法而去顶横,曲竖笔;籀文承自金文二例,而旗斿略有变动。隶书也出现了三种写法,第一种承自金文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