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闹腾着要致仕。赵煦不得不派出使者前去慰勉,并赐给茶酒。赐给茶酒,在大宋的潜台词就是——您啊,还不能致仕,还得为国家发光发热才行。没办法!大名府这地方,是黄河要冲,战略高地。每次黄河发大水,基本上大名府堤坝就得受一次考验!懂治水,能配合,同时还能压得服下面官吏的老臣太少了。左右不过是韩绛、韩维、冯京等聊聊数人。在韩绛拜相后,韩维就是这些人里最靠谱的。你要换其他和韩维地位差不多的老臣,让他们去治水,去巡视堤坝,检查河道。恐怕人家屁股一撅,嘴巴里就甩出一句:此岂国朝善待儒臣之制?这等工匠之事,胥吏之责,凭什么叫老夫上?这不是侮辱人吗?像当年王拱辰在大名府,什么时候见他去上过堤坝,看过河道?人家天天带着一帮友人,到处饮酒作乐,写诗唱和,针砭时政,骂一骂在朝的宰执,还组了一个叫五老会的局,真真是潇洒至极!至于庶政?统统丢给下面的人!甚至连签押都不肯!摆明了就是不管事,出了问题也别找他。正是因此,元丰八年冬天的洪灾,大名府堤坝才会出现那么多险情!这都是王拱辰办的好事哇!韩维就不一样了,人家是能吏!办事情非常利索!自其上任大名府以来,只要有空,就会上堤坝上转一转,看一看。同时,他还足够年轻。今年不到七十岁的他,还是有着足够的精力来处理各种事情,并且镇压各种魑魅魍魉。唯一的问题是韩维功利性太强了。总想着回朝进两府,拜任宰执,圆他的宰相梦。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韩绛在位,韩维、韩缜兄弟就不可能回朝。即使韩绛将来致仕,为防权臣,韩维、韩缜三五年内,也不可能有拜任宰执的机会。这叫: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也是大宋祖制,乃是与大小相制、异论相搅配合使用的一个制度。简单的来说,就是防内,甚于防外。对赵官家们来说,外部威胁,只是芥藓之疾。内部的武臣、外戚、权臣谋乱,才是国家大患!正是因此赵煦派人去慰勉,并赐茶酒的时候,再次打了皇考牌:公,皇考潜邸之臣朕之心腹倚靠也,今河北水患难消,舍公之外,朕能倚靠谁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